暑期是翻山越岭的课堂,也是少年们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开始,有人在乡间的田埂里读懂泥土的语言,有人在乡村的教室里传播知识的希望。2025年7月,由共青团镇远县委员会组织,镇远县大学生春晖社承办的“春日播种·‘晖’洒希望”暑期乡村支教活动正在镇远县蕉溪、金堡等4个乡镇如火如荼地开展。

8支由贵州大学、中国民航大学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省内外多所高校大学生组成的支教队伍以实现“成长成才,助力教育”为宗旨,通过精准对接需求、创新课堂内容、构建长效联结,不仅为乡村孩子送去知识与陪伴,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,更是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。
精准摸排需求,让支教服务直抵乡村教育“最需处”。出发前半个月,8支支教队队长便前往各乡镇进行踩点,重点考察学校教学环境、住宿条件等,做好学校周边卫生所、乡政府、集市、派出所等位置备案,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。聚焦暑期“教育需求”,志愿者们结伴走访招生,精准统计学生数量及年龄等个人信息,并根据学段进行分班,确保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。走访过程中重点关注贫困家庭的学生和留守儿童并做好登记,便于后期开展物资捐赠及结对助学。截至目前,共走访家庭1100余户。“哥哥姐姐,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呢”“爸爸妈妈都不在家,有时候想找人说说话”这些来自孩子们的期待,成为了课程内容的“指南针”。

创新课堂内容,让乡村学子感悟传统文化“深底蕴”。课堂不止在课本里,更是在实践的体验中。除了开设垃圾分类知识、防溺水教育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传统课堂外,更是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特点,设置手工、弓箭制作、音乐、舞蹈、AI等趣味横生的实践课程。“防溺水教育”让孩子们懂得了不能在无家长陪同时下河游泳;当孩子们用房前屋后常见的薄荷、银杏亲手制作植物标本时,从中明白了“生态环保”的深刻内涵;当孩子们把白布浸入板蓝根提取的染料中,一朵朵蓝花在布料上绽放时,他们理解了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意义;当AI化身解题小能手,用鸡兔同笼题展示思维闪光时,为孩子们种下了探求科技创新的种子。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现代知识的鲜活,在课堂上撞出了火花,就像孩子们所说的:“原来学习还可以这么好玩!”

构建长效联结,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教育“大格局”。支教不是一次“短暂相遇”,而是“长久陪伴”的开始。据悉,“春日播种·‘晖’洒希望”暑期乡村支教活动已连续开展四年,累计组织700余名高校志愿者走进镇远县的18所乡村学校,陪伴近3000余名孩子度过暑假。但这份陪伴并未因假期结束而中断,“心系故土,培学筑行”官方带娃活动让孩子们的假期绽放别样精彩;“梦想起航,智启课堂”远程公益课堂切实为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与学习自信。


这个夏天,翻山越岭的不只是支教队员们的脚步,更是知识与希望的传递。当孩子们的眼睛里映出对世界的好奇,这群年轻人正在用青春的合力,为孩子们的成长筑牢了一块又一块“奠基石”,孩子们收获了知识与勇气,大学生们也读懂了“责任”二字的分量,让希望的种子在镇远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